:0591-81901322

您现在的位置 > 首页 > 新闻资讯 > 行业信息

一旦失窃几乎无法追回?卢浮宫珠宝失窃背后的文物追索困境

 

来源: 作者: 发布时间:2025-10-20

 

当地时间10月19日清晨,世界访问量最高的艺术博物馆之一——法国巴黎卢浮宫再次掀起惊天盗窃案。位于其二楼的阿波罗画廊王室珠宝专柜遭高度组织化入侵。法国警方随即确认:共有八件历史级珠宝被盗出。
这些被盗藏品来源于法国王室与帝国时代,代表的不只是奢华工艺,更是一国的历史记忆。官员与媒体指出:作案时间大约在上午9点半,几名嫌疑人伪装为施工者、使用升降平台或吊篮从塞纳河畔外窗进入博物馆,配备电动工具破窗、破柜,仅用4至7分钟便完成作案并逃离,警方将其定性为“经验丰富的专业团队所为”。
“大家都会觉得卢浮宫是法国安保最严密的地方,毕竟这里保存的任何一件文物拿出来都是价值连城的。”10月20日,在法国旅游的温宇洁(化名)告诉封面新闻记者,自己是17日去卢浮宫参观的,因为法国各个地方安检都不是很严格,只有卢浮宫是相对严格的。“结果19号就看到自己才看到的文物被盗了,真的很魔幻,我们今天还专门去了卢浮宫,发现被警戒线围起来了。”

卢浮宫被盗祖母绿文物。(受访者供图)
文物一旦被盗,往往面临漫长的追索之路。对此,9月29日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首个全球被盗文物虚拟博物馆,展示了来自全球共270多件被盗文物,旨在加强文化财产保护方面的国际合作,打击对文化财产的非法贩运。
被盗珠宝 历史记忆的裂痕?
据法国文化部通报,被盗藏品包括:玛丽-阿美莉(Marie-Amélie)/奥尔汤丝(Hortense)王后的蓝宝石珠宝一套(冠冕、项链、耳环)、玛丽-路易丝(Marie-Louise)项链及一对祖母绿耳环、称为“圣物匣式胸针”的胸针,以及欧也妮皇后(Empress Eugénie)的大型胸针及一顶王冠。
虽是珠宝,但其价值远不止金属与宝石。“这些王室珠宝本身即是一段历史——从皇宫走入博物馆、由王权转为国家象征、向公众开放。”多位文物保护专家指出。一旦藏品脱离其原展示语境,其所承载的识别意义、文化价值便难以恢复。
值得关注的是:珠宝类文物体型虽小,但正因“便于携带、便于转移”而成为文物犯罪中的高风险目标。有珠宝专家表示:一旦被拆解、改造、转入地下交易网络,其“原状”追索、来源重建及文化语境还原几乎无可能。
法国总统在案发后直言:“这起盗窃是对我们所珍视的、属于我们历史的文化财产的攻击。”
博物馆安保为何出现巨大漏洞?
案件发生时,画廊外窗及两座展柜的报警系统均已启动。当时在展厅及相邻区域的5名工作人员立即按照安全程序行动,第一时间联络警方并保护现场人员。为何仍未能阻止盗窃发生?
法国内政部长努内兹表示,这起案件暴露出法国博物馆体系“存在较大安全脆弱性”。入侵行为“极其迅速且具有破坏性”。
巴黎参议员布罗萨特批评卢浮宫安保部门需承担责任。他指出,早在今年6月16日,卢浮宫因工人罢工关闭时,就有工作人员警告人手不足难以保护藏品安全。
法国文化部长达蒂则表示,博物馆的脆弱性一直是老大难问题。她指出:“如今博物馆已成为犯罪者的目标,他们的作案手法十分专业,博物馆确实需要适应这种新型有组织犯罪的挑战了”。
卢浮宫文物被盗并非个案
记者注意到,这已是近两个月内法国博物馆遭遇的第三起盗窃案。
9月17日,巴黎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被盗,展出的自然金块标本失窃,价值约70万美元。9月4日,法国西南部利摩日的一家博物馆报告失窃,丢失三件中国瓷器。
回顾卢浮宫自身,也并非首次遭遇窃案。最近一次记录在案的失窃事件发生在1998年,当时法国画家卡米耶·柯罗的一幅画作在白天被盗,至今仍未找回。
1911年,《蒙娜丽莎》也曾被一名意大利裱画工人盗走,该画三年后才被追回。
为应对全球范围内的文物盗窃问题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的首个全球被盗文物虚拟博物馆,与国际刑警组织合作实施,使用三维建模和虚拟现实等创新技术,对联合国各会员国遴选的被盗文化财产进行数字化重建与展示。
记者在博物馆官网注意到,来自全球共270多件的被盗文物,时间跨度从公元前2700年到20世纪,包括古代铭文与货币、建筑构件、艺术品、礼仪和祭祀用品、家具、乐器、珍稀书籍、手稿与档案等。目前该平台已开放,供全球访客使用。
追盗机制在 但追索难?
当地时间19日晚,法国总统马克龙就卢浮宫珠宝失窃案发声,表示这起盗窃事件是对法国珍视文化遗产的严重侵犯,关系到国家的历史与记忆。马克龙强调,政府正在全力追查案件、找回被盗藏品,并将在巴黎检察院的领导下依法追究相关责任。
在国际层面,已有多项机制支撑文化遗产追索。国际刑警组织INTERPOL的 “Stolen Works of Art” 数据库截至最新公开数据已收录近57,000件被盗或下落不明的艺术/文化物品,该数据库亦对公众开放其配套移动应用ID‑Art以便快速比对。

国际刑警组织官网截图。
INTERPOL在其官方材料中指出:“文化财产贩运是一种低风险、高利润的犯罪活动,常与有组织犯罪网络相关联。”
此外,文化遗产相关国际条约亦早已存在:1970年由UNESCO推动的《防止非法进口、出口和转让文化财产公约》(UNESCO 1970 Convention)以及1995年UNIDROIT推出的《被窃或非法出口文化物品国际公约》(UNIDROIT 1995 Convention)为追索与返还提供法律框架。
但即便制度完备,追索之路仍充满障碍。跨国法律适用不一、证据链易断、藏品一旦被拆解、时效拖延、执法协作复杂——这些都使得“追回”比“丢失”更难。
防范为先:从追查转向构建保护链
本次盗窃案,也引发对博物馆安全机制的反省。据官方通报,卢浮宫正在总统马克龙年初宣布的“卢浮宫新文艺复兴计划”框架下,部署新的安保体系,包括新一代监控摄像系统、周界入侵检测系统和新的中央安保指挥中心。
与此同时,数字化登记与公众参与也被视为有效补充。UNESCO与INTERPOL联手推广“虚拟失窃文物库”与公众识别工具,使博物馆之外的社会力量也能参与追索。
截至发稿,警方正在搜捕四名嫌犯,目前尚未有人落网。王室珠宝从展柜中消失,被盗的已不仅是物件,而是民族的叙事、时代的印记、国家的记忆。虽然追查行动正在进行,但真正能否恢复这些“记忆片段”,仍取决于国际协作、法律制度、科技防护三方面能否形成闭环。